对于清晏帝的评价褒贬不一。有的说他平定西北叛乱有功,有的说他听信谗言、错杀忠臣。有的说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有的说他放任自流、不理朝政。
举国哀悼持续了半年,临近春节的时候,才渐渐恢复了平常生活。
都城经历了难民围城,又经过了旧帝驾崩之后,不如往昔璀璨热闹。出摊的少了,连沿街叫卖的声音都小了许多。
“总觉得跟以前不一样了。”许白说:“快过年了反而冷清了许多。”
“你只做好你的事,别的不肖管。”吕益批着账目,没有抬头。旧帝驾崩,新帝即位,诸多的采购事宜都要经吕家之手,吕益要过目的账目比平时多了三倍,每天都埋头在冗繁的账目之中。
许白在旁边打着算盘,编着卷号,看着吕益时不时眉头紧锁,时不时揉揉眼眶。
吕家的这个春节过得格外冷清。
国丧期间,不得大操大办,文武百官不得违令。
吕家也不得不把开销降到了最低,只置办了基本的蔬果礼品,既不挂彩灯,也不鸣炮仗。
吕衡来拜访,进门的第一件事便是说:“靠山没了。”说罢颇有些哀哀戚戚的神情。
清晏帝在位时重文轻武。
每当朝堂上议政之时,只要是兵部的奏疏,总是要先拿到满朝文武面前,议论一番之后再做定夺。其中若是有人反对,事情便会一拖再拖。
但若是户部或者吏部的奏疏,便可直接呈皇帝阅览,皇帝有时不问百官意见便直接批复了。
一来二去,朝堂上文胜于武,朝堂下武官见了文官要鞠躬行礼,文官见了武官只低头颔首。武官那边憋了一肚子的气却也无可奈何。
吕老爷能从正五品扶摇直上到户部尚书,六部之首,离不开清晏帝的扶植。据说是与铲除西北叛乱有关,但具体经过怎样,无人提及,也就渐渐被淡忘了。
此后,虽然吕老爷逝世了,但户部压着枢密院与三衙也是常态。
吕衡在户部虽官列三品,但凭借着吕老爷培植的遍插户部三司的嫡系的存在、与清晏帝重文轻武态度,说话也是相当有分量。
清晏帝病重之时,立下三皇子周颐湘为太子,太子尚年幼,态度不可知。
吕家不是没有打过太子的主意。吕老爷也曾想过把吕储送进宫中做个太子伴读,好在新皇继位之时,继续能重用吕家。但终究还是没做成。
一则,太子伴读通常只是世家子弟,外姓很难插手;再者,负责太子读书的中书省和尚书省素无交情。吕老爷费劲了心思还是徒劳无功,所以事情就这么算了。
现在新帝即将即位,吕家在新帝周围可是一点人手都没有安插,想来着实令人不安。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吕衡叹气:“老爷子当年没做成,现在便更没办法了。”
“那便算了。”吕益道:“木已成舟,多说无用。”
“你做事小心。”吕衡叮嘱,“千万不要被人抓了什么把柄。”
吕益应了一声,却没放在心上。他心里还有别的打算。
由于赵宥整合私盐的马队整合得非常成功,贩私盐的利润非但不减,所需的人手竟比之前还少。于是多出的马队和武夫便被吕益调来准备做私铁的贸易。
虽然中原也产铁、炼铁,但精度较高的铁还是靠着走私,从西北运来。
前两年的西北战乱渐渐平息了之后,茶马互市再开。交易的品目之中,明里是些瓷器马匹,暗地里还有些铜器、铁器、生铁和杂铁。
吕益想做的便是这杂铁的交易。
生铁过于招眼且不易长途运输,但杂铁可以混在各种砂土、矿石和谷物之中,运回中原之后只需经过精炼,便可锻成生铁,打造各种农具乃至兵器。
但是朝廷对铁向来是控制得及其严格,西北进出的商品一律是由兵部负责。清晏帝在位期间,虽然兵部不受重用,朝廷派了文官来督军,又派了文官来管账,试图将兵部的一举一动都监视起来。但过关的第一道关卡依然是武官进行抽查,文官本事滔天也只能做些上层的审查,下层的工作反而插不上手。
吕益既然想走私的话,就必须保证这些过关的杂铁不被查出来,或者说,即使被查出来,也不能查到吕家的头上。
这个事情如何去做,他没和吕衡商量,倒找了赵宥。
赵宥手下有一个行走在西北的贩盐马队,为首的是个名叫孟桂山的人。孟桂山对官兵换岗时间、检查程序、检查内容等颇为熟悉,于是便被吕益招来商议此事。
“在市场上交易的货物并不会全部检查。”孟桂山道:“有些常做互市的商人跟官兵混熟了之后,官兵通常不查他们的货,或者是比较大的商人,会给官兵塞好处,官兵也不查。再有就是像您这样做大生意的人,底层的小兵卒子知道您得罪不起,也不会查。”
“那反而言之,官兵会查哪些人?”吕益问道。
“查那些小商人,面生的商人,还有就是……看起来不像商人的商人。”孟桂山道。
“何为不像商人的商人?”吕益问。
孟桂山眯了眯眼:“铁的用途主要是锻农具与造兵器。商人走私的铁一般会被用于市场交易,百姓拿着去锻个针,打个犁。但还有些人拿着是去造兵器的,这些人便是不像商人的商人。朝廷为了防止民间起义,对铁控制的颇为严格便是这个原因。”
孟桂山见吕益有兴趣,便继续说
喜欢当腹黑养了一只傻白甜/许白请大家收藏:(m.bhssujiao.com),看耽美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