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隋书·炀帝上》中还有记载:“徙天下富商大贾数万家于东京。”此举亦是为了营造洛阳的繁华富庶景象。
东都洛阳,美归美,但是相信大家都已经发现了问题——实际落成的东都洛阳与隋炀帝杨广口中讲的“今所营构,务从节俭”的洛阳已经相去甚远了。如果西苑当中真的有那么多奇花异草、奇珍异兽,所谓的“节俭”又从哪里来呢?东都洛阳与大兴城一样,面积庞大,规格严整,坊市分明,这显然已经大大削弱了其政治职能的发挥了。隋炀帝杨广本来的意思是东都洛阳是出于政治利益和社会安定上的考虑才修建的,一座城既然是要起到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作用,又何必在意角角落落,做足花边呢?实际落成后的洛阳变成了皇帝自己的游乐场所,杨广希望人们知道在大兴城的东边有个繁华富庶的城市叫洛阳,那是皇帝陛下新建立的政治中心,但很显然,老百姓也不傻,皇帝的所作所为他们是看得到的,他们看到的是一个完全变了样的隋炀帝,一个征发了二百多万劳动力来为自己建造游乐园的隋炀帝,以前那个节俭自律、战功赫赫的晋王杨广一去不复返了。
当然,我们必须承认,东都洛阳还是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的。一方面,东都洛阳对交通的帮助很大。我们看后来隋炀帝修的大运河,在中国地图上画了一个“v”字,这个“v”字的底端就是洛阳,等于说洛阳成为了一个交通枢纽。经大运河到洛阳,再从洛阳到大兴,这样一整套地方与首都之间来往的交通运输系统就建立起来了。同时,洛阳城的建立,也是“关中本位政策”开始遭到扭曲、变动的一个重要表现,这意味着国家重心开始试图往东部移动,隋朝的帝国气象也由此显得更加旺盛、更加充足了。另一方面,粮食问题。隋朝有许多粮仓,其中最著名的就要属洛阳的洛口仓。洛阳地处中原,河洛大地地肥水美、气候宜人,是个发展农业的好地方。洛口仓也随之渐渐充盈起来。根据考古学专家对隋朝粮仓的考古发掘,洛口仓粮食储备最多可达2400多万石,这是一个相当恐怖的数字。洛口仓借助洛阳优越的地理位置,可以及时把粮食输送到全国,解决各地的粮食问题。为什么后来翟让、李密的瓦岗军一定要以洛口仓为首要攻击目标,原因就在这里。也难怪后来唐朝的官员们会感叹隋朝的粮食储备,可供唐朝全国人使用五六十年。
就在东都洛阳宣布正式动工的四天后,隋炀帝杨广下令开通通济渠。这标志着全长2700多公里的隋朝大运河的正式动工。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大运河早已不是当年隋朝运河的原貌了。隋朝修的大运河是比我们现在所使用的那条大运河要长得多的。隋朝大运河北起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南至余杭(今属浙江省杭州市),共分四段,从涿郡到洛阳为第一段,名曰永济渠;从洛阳到淮河为第二段,名曰通济渠;从淮河到长江江都(今属江苏省扬州市)一带为第三段,名曰邗沟;从江都到余杭为第四段,名曰江南河。最先开通的一段为通济渠。《隋书·炀帝上》载:“辛亥,发河南诸郡男女百馀万,开通济渠。”《资治通鉴》也记载:
辛亥,命尚书右丞皇甫议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复自板渚引河历荥泽入汴;又自大梁之东引汴水入泗,达于淮……渠广四十步,渠旁皆筑御道,树以柳;自长安至江都,置离宫四十余所。
通济渠的修建规划不难理解,简单来说就是从先引洛阳西苑的榖、洛两水到黄河,再从板渚(今属河南省郑州市)将黄河水经汴水、泗水引到淮河去。需要指出,最早沟通黄河和淮河的人工运河是鸿沟,《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王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所以我们现在常用“鸿沟”一词来形容分歧或差别。鸿沟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通济渠就是在鸿沟的基础上开凿出来的。据上述所引史料记载,通济渠的规模是相当大的,其整体效果也非常华丽,重在突出宏阔之美,渠宽四十步,两边都修建了御道(皇帝专用车道),途中栽种柳树,盖离宫别馆四十余座。可以想见,漫步于通济渠畔,两边绿树掩映,时不时就能看到一座富丽堂皇、气势恢宏的宫殿矗立路旁,身为这个国家的统治者,心中该是何等的自豪!继通济渠后旋即开通的一段为邗沟。《资治通鉴》记载:
又发淮南民十馀万开邗沟,自山阳自杨子入江。
炀帝对邗沟所做的主要工作是整修和疏浚。邗沟早在春秋时就已经由吴国开凿,只不过由于地势上的起伏和技术水平不足的原因,邗沟经常淤塞,流的不是活水。从东晋开始,人们尝试用堤坝对江水进行控制,到隋炀帝时则对邗沟进行了
喜欢隋唐我来了请大家收藏:(m.bhssujiao.com),看耽美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