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边,义成公主作为隋突和亲的公主,自然还站在隋这一边,她接到炀帝的求救信,便对始毕可汗说:“北部边境出现战乱,请可汗大人速速回援。”始毕可汗一愣,心想:“北边有战事,我怎么可能不知道?”正巧,又有人来报:“来自洛阳和其他诸郡的隋朝援军已经抵达忻口(今属山西省忻州市)。”始毕可汗皱了皱眉,不过他想到此次围困雁门,已经让隋炀帝尝到了不少苦头,更何况他本来决定突袭隋炀帝车驾,就是为了打压一下隋炀帝嚣张的气焰,现在目的已经达成,便不再在此地多费时日。于是,这一年的九月,始毕可汗下令撤军,历时一个月的雁门之围得解。隋炀帝听说始毕可汗撤兵,赶紧派人出城打探消息是否属实,回报说:“山谷皆空,无胡马。”隋炀帝终于松了一口气,下令车驾返回东都洛阳。雁门之围虽解,但隋朝政府和突厥之间因此产生的裂痕却不能弥补了,《隋书·突厥传》记载:“由是,朝贡遂绝。明年,复寇马邑,唐公以兵击走之。”突厥停止对隋朝进贡,并且再次开始劫掠隋突边境一带的城市,虽然突厥军被李渊击退,但以隋朝为主导的东亚文明体系已经崩溃却是不争的事实。除此之外,回到洛阳后,炀帝并没有兑现此前对将士的承诺,克扣了许多封赏,并且再一次开始商议征讨高句丽的事。“高句丽”一词,几乎成为了隋朝军民的敏感词汇,大家谈“高”色变,加上封赏克扣,因此对炀帝越来越不满。隋朝此时的状况,真可以用“内外交困”来形容了。
更令人可悲的是,隋炀帝对这样的情况仍然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面对国内的乱局,隋炀帝表现出来的情绪更多是恐慌与不安,甚至有一些异乎常人的举动。在这一点上,父亲杨坚的强势他没有继承下来,恐怕他只继承了皇族的高贵以及一些虚伪、带着面具的骗术。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隋炀帝出现了一些类似于狂想症的举动。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四月,城中一处宫殿发生火灾,隋炀帝却以为是起义军已经打了进来,大呼着跑了出去,趴到草丛里,哆哆嗦嗦不敢出来。大业八年(公元612年)以来,隋炀帝常常做梦梦到义军推翻了自己的王朝,每到这时,他便从梦中惊醒,再也睡不着。这一症状发展到后来,以至于需要许多嫔妃一边摇着一边哄着,他才能睡着。这是一个多么可悲的帝王!笔者读《资治通鉴》每每读到这里,常常对炀帝心生怜悯之心,但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炀帝咎由自取,做过什么样的亏心事,青史书卷知道,他自己心里也知道。
不过笔者认为,隋炀帝的恐惧,并非来自于软弱,恰恰相反,这一股恐惧来源于自信。隋炀帝内心的自信,是如同皇权那样神圣不可侵犯的。无论遇到什么挫折,他内心或许会恐惧到极点,但他永远不会低下骄傲的头颅。这也是笔者前文提到“恐怕他只继承了皇族的高贵以及一些虚伪、带着面具的骗术”的原因。笔者举几个例子来证明这一点。是年,隋炀帝有一次向诸臣问起天下起义军的情况。宇文述只会逢迎帝好,于是对炀帝说:“陛下请放心,现在起义军数量还不到之前的十分之一。”这一番话让一个人倍感尴尬——苏威。苏威不愿意听宇文述在朝堂之上胡言乱语,于是躲到了柱子后面去。隋炀帝很奇怪,赶紧叫他出来,问他缘由。苏威叹了口气,慢慢地说:“臣不知道具体有多少义军,只知道他们离这里越来越近了!”隋炀帝更加不解,便追问下去,《隋书·苏威传》记载,苏威说:“他日贼据长白山,今者近在荥阳、汜水。”《资治通鉴》所记更加详细:
他日贼据长白山,今近在汜水。且往日租赋丁役,今皆何在!岂非其人皆化为盗乎!比见奏贼皆不以实,遂使失于支计,不时翦除。又昔在雁门,许罢征辽,今复征发,贼何由息!
苏威的意思是自王薄首义于长白山以来,整个中原大地迅速陷入战火,各地都有义军形成,国家收上来的租税越来越少,原因何在?很明显是少掉的那些人都去起义了嘛!当时在雁门,您已经承诺不再讨伐高句丽,现在却出尔反尔,义军的数量怎么会少!苏威这一番话把隋炀帝这两年做的傻事和盘托出,隋炀帝一时无地自容,但念及苏威有功,也不方便直接惩罚他,便直接宣布退朝。过了几天,端午节到了。百官按礼法,都向隋炀帝进献礼物,唯独苏威将一部《尚书》送给了隋炀帝。隋炀帝起初没明白是怎么回事,还以为是苏威特地挑选了这么正经的礼物送给自己以勉励自己。事后有人翻开《尚书》,指着《五子之歌》对炀帝说:“陛下可曾知道五子之歌的故事?苏威此举,实为讽您失国!”所谓五子之歌,指的是夏朝太康的五个弟弟唱的五首歌。这五首歌皆是劝谏太康要勤政爱民,以国事为先,但最终太康还是因喜好声色犬马而失国了。因此才会有人借题发挥,在炀帝面前狠狠弹劾了苏威一番。隋炀帝非常生气,但这一次,他还是选择了忍气吞声。不久之后,隋炀帝又开始与苏威商讨征伐高句丽的事宜。苏威没有办法,只好给炀帝出了一条计策:“赦免天下诸盗,让他们去打高句丽,他们都是戴罪之身,走投无路才走
喜欢隋唐我来了请大家收藏:(m.bhssujiao.com),看耽美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