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想必谁都希望做孙仲谋。毕竟有了父亲和哥哥两代人的开疆拓土,还有这一干出色且忠心的才俊辅佐,就算孙权铁了心的想摆烂,想来都肯定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可杨濛没有选择的余地,身世浮沉雨打萍的他唯有拿出破釜沉舟的精神,做那个同样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伯符。
五日后,杨濛已经同那些跟随着自己一道出来游猎的和州官员开始踏上了返回和州的路途。对于这样的一个结果,杨濛是很不满意的。毕竟他是打算在此次出猎行动中找到机会逃走的,他通过自己对历史的了解,知道因为徐温儿子徐知训的骄横恣肆,会把现在吴国中军方实权派大佬朱谨逼到退无可退的窘境。
朱谨因为他本来就跟杨行密关系过密,从而在徐温专权后不受待见,现在徐知训又步步紧逼,朱谨早晚必反。历史上朱谨就曾在国都广陵起事手刃了徐知训,只不过因为杨隆演的软弱从而造成了朱谨师出无名,从勤王变成了叛乱,再加上支持杨隆演的部队标保持中立,而朱谨所统御的部队大多在外,身边所能听候他调遣的兵马并不多,从而陷入到寡不敌众的窘境,继而被徐温的支持者围攻,最后自刎身死。
杨濛清楚,朱谨起事可以说是杨家重振旗鼓最后的机会了,如果杨隆演足够的霸气和果断,旗帜鲜明的倾力支持朱谨,想必以朱谨本身在国内巨大的威望和影响力,配合这杨家的正统地位,必然会造成很大一批持观望态度的地方势力放弃中立或者支持徐温的立场,转而支持朱谨和杨家,那样的话徐温就将从正统变成反叛势力,从而被剿灭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可是历史没有如果,杨隆演的胆小怕事最终造成这次机会丧失,也造成了许多原本支持杨家的大臣们彻底寒了心,选择正视徐温在国中的地位,开始与其合作,杨家从而也彻底的成为了徐家手中的傀儡在。
杨濛清楚自己手中无兵无权,只有一个临川王的空衔是根本无法同徐温对抗的,若想改变自己最后身死的命运,必须要借助这场广陵的兵乱,用自己在杨家的地位来影响自己那位素未谋面的吴王哥哥杨隆演,让杨家和朱谨团结起来放手一搏,这样或许才有一线生机。可建立在这一切一切的前提条件便是自己需要从这和州城中逃出去。
平日里王府内戒备森严,杨濛哪里可能会有出逃的机会?所以杨濛便把出逃的时间定在这次出猎的时候。出猎时间长达数天,杨濛根本不相信自己会没有出逃的机会,所以便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出逃自己如何赶去广陵这件事情上。
可杨濛哪曾想的到,真不知道徐温给王宏父子允诺了什么好处,在出猎的这几天里王宏带人寸步不离的守在杨濛左右,还美其名曰是怕被什么凶禽猛兽所趁,是在保护临川王殿下的安危,杨濛虽然心中非常气恼,但却无可奈何,只得把自己无限多的愤怒情绪都发泄到自己所能看到的一切飞禽走兽身上。
直到大队人马开始返回,杨濛都没有谋得一个出逃的机会,万般无奈之下只得踏上归程。残酷的现实让杨濛明白了两点:一是所有关于权力的斗争都是血腥残酷的,虽然自己二世为人,有了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来武装大脑,可是在实力的绝对劣势之下,还是不能有任何掉以轻心的心态滋长。二是王宏父子作为徐家安排在自己身边的绝对忠犬,实在是没有任何争取的可能,在和州官员大多对自己持有好感的前提下,自己若想成功的从和州逃到广陵,那么王宏父子必须死!
心中有了想法之后,杨濛对于自己下一次出猎的目标任务也就有了目标。现在他清楚自己所能做的就是继续的蛰伏,去等待下一次机会的来临。
一想到这里,杨濛不禁有些自责,在冠军楼上杨濛出于对自己准备的自信,结果在神情激荡之下竟然说出了《南乡子》这么气势恢宏的作品。就依照着王宏父子连出猎都贴的像牛皮糖一般的模样,像《南乡子》这般露骨的“反动作品”他王宏哪里可能有不向徐温汇报的道理?
杨濛清楚虽然也正是凭借着《南乡子》还有这数日的朝夕相处才让自己同李仲等人有了今日这般近亲的关系,但是若是因此引起了徐温没必要的关注,进而加强了对王府的戒备,那得不偿失的显然还是杨濛自己。
可事已至此,再懊悔也就没有什么作用了,杨濛也就只能告诫自己进一步戒骄戒躁,并期待着徐温把大量的精力都陷到同李遇的鏖战之中,没有功夫顾及和州这种大后方鸡毛蒜皮的小事情。
临川王在和州是颇有民望的,他返程的消息一经传出便再次引起了城中居民的大规模的围观。
和州城是淮南的大城之一,城市在兴建之初便建的比较大气,每条街道的间距都很宽敞,可是即便如此面对着街道两旁人数庞大的“临川王观摩团”,原本宽敞的街面还是显得有些捉襟见肘,让回城的队伍三马并行都显得非常艰难。
狭小的环境、拥挤的人群、细长的队伍,对于看住杨濛不容有失的王宏来讲,这其中的任何一条无疑都是他很不愿意看到的。但毕竟他人微言轻,既无法影响和州的官员,所以也只能被动的适应,强硬的命令已经非常疲惫的王府卫队,继续强打十二分精神来应对随时可能会出现的状况。
但随着和州城大门的关闭后,别说是王府的卫士,即便是王宏都不由
喜欢重兴杨吴请大家收藏:(m.bhssujiao.com),看耽美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