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勇智凯旋回京,长安百姓欢天喜地夹道欢迎,老百姓是最实在的,只好天下太平,有一口饭吃就行,如今叛军已缴,长安免了灾祸,其实皇帝姓王姓李对于他们来说没什么分别,谁能让他们安康他们就拥戴谁百姓高兴了,那鞭炮声欢呼声交杂在一起。杨勇智坐在战马上频频挥手,长安百姓争先恐后地往前挤,都想见这传奇太子的真容,直到被军士拦住再也进不去。
第二日,隋文帝下诏赦天下凶逆之罪,止于南宫成、薛举,其他余党众,一无所问,诏以军事庶事,无论事之大小,悉委太子处理,然后奏闻。宣完诏书然后携宣华夫人、陈美人等嫔妃去了永安宫。杨勇智见杨坚做甩手掌柜,知他是不想再管事了,只等选好吉日把位子传给他。于是也就大胆处理朝中之事。拜长孙晟这上柱国、大司马,傅名柱为柱国,统领禁军,官太为右武大将军任洛阳总管。众将均赐宫女、宝剑、良马、锦绸等物。征讨将士文武官僚,个个升步。死的将士已入土,活着的皆大欢喜。
因还未即位,杨勇智暂在东宫处理公务,一时间东宫门前若闹市,人来人往,上疏的、议事的、弹劾的没了清静。东宫一干人忙得连轴转,重新洗牌后的东宫太监、宫女们成了香馍馍个个牛气冲天,人人供奉,久违的热闹场面又回到了东宫。
杨勇智一时还真适应不过来,他知道以前杨勇处理这些事可是轻车熟路,没办法自己只能应着头皮来处理,但处理相关的事总是把相关的人找来一起商议,因此,杨述、元严、高颍、长孙晟多是候在长兴殿,太子一有事召唤即可入东宫。长孙晟一大早来到长兴殿见杨述、元严、高颍已坐在那品茶,走过去拱手道:
“众阁老今日甚早。议什么?”
杨述道:
“我等在议殿下的变化,每事必和臣下商议,太子能每听臣下之言,这是尊重臣下,也是我等之福。”
长孙晟深有感触道:
“是呀!殿下仁政,真是我等的福分。做臣子的能得到肯定也是荣幸。”
正说着,陈公公走了进来宣道:
“宣杨述、元严、高颍、长孙晟见殿。”
四人站了起来互看了一眼,好像在说今怎宣大家一起去。随陈公公向议事殿走去,长孙晟走在陈公公后面小心问道:
“陈公公,今日宣何事?”
陈公公头也不回应道:
“我哪知道,去了你自然知道。”
杨勇智坐在议事殿上,虽也在这坐了几日,可还是不习惯这种高高在上的感觉,也许这就是威严,君臣在软梯面前一下拉开了距离,要是像自己那世界一样大家坐在一张会议桌上议事,自己若提出这要求,那些封建官僚定是不会同意,定会说什么君臣之礼来相拒,看来自己只能坐在上面大声说话了。回想这几日,自从诏书公布以后,那些杨广的旧臣老实了不少,纷纷上奏表忠心,看来自己要利用这段时间好好谋划未来,等待那历史上隋末动荡到来。虽然自己不知他会不会再发生,自从自己来到这世界,很多不可能发生的事发生了,许多没有的事也出现了,也许这历史不会再以原有的轨迹发展,那这历史就是自己的历史,是一部由杨勇智来写的历史,但是谁知道吗?未来的不确定让杨勇智有些茫然。喝了一口茶,决定还是把现在的事情做好,隋朝还没有完全系统培养人才的机构,没有人才,这国家如何能真正强大。如何安定民心让社会有续地发展,在古代最主要的税收是农业,农业发展了,百姓有饭吃,社会也就安定了,自己要看能不能减少百姓的负担,还有商业,还有如何提高现有的部队的战斗力,一阵头大,看来要当这皇帝真不是那好干的,一个国家那么大,什么事都要想到,什么事都要管。哎!还是放手让下面的人去干吧?否则还不累死,29岁的年龄顶着这40几岁的消瘦身躯总有些力不从心。以后看来要多锻练才是,要不怎么对得起自己。
隋朝还没有完全系统培养人才的机构,而今天找他们来就是为了这事,
杨述四人来已到殿前,坐在赐的软坐上,杨勇智站起来对四人说道:
“孤想成立一个太学院,以科举的形式在全国选拔各行各业的潜在人才,行业不限,可以是对经济发展有见解的人,也可是政治军事管理方面的人才,总之只要是对国家发展,社会发展有用的人才都可以参加选拔,年龄不能太大,以四十岁为限,考题不要规定太死,可以让考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想写什么都可以,孤决不会秋后算帐,从全国初选500人,把这些人所精之事列在草章上,先把这些人的草章给孤过目,由专业老师面试后,选100人,把这些人安置在太学院,以行业分室,每室配有成的老师辅导。以后视情况可每年选拔一批。众卿看有什么问题?”
长孙晟只老面前自是不能先发言。元严倒先应道:
“殿下,这范围是不是太过泛了,而且世上奇人异士甚多,有的怕是皇城内也无人能知,如何教育。”
杨勇智点了点头道:
“孤也想过这问题,只是人太多怕是不好管理,而且也不知效果如何,至于人才如何分辨?如何教授?独专的人才可以让他们自己研究或教会别人,孤觉得只要是有用的人才,都是应该培养的,至于最后的名额可视情况而定。这事我看就由元爱卿具体负责,其他人协助。”众卿应允。
喜欢隋武帝杨勇新传请大家收藏:(m.bhssujiao.com),看耽美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