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这一段话是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与诚信外,经《三国演义》的作者大胆演绎后,刘备不接受徐州也不是《三国演义》所说的那样。“孔文举令备来救徐州,为义也,今无端据而有之,天下将以备为无义之人矣。”根据《三国志。先主传》刘备不接受徐州并不是为义也,而是害怕。“陶谦死,糜竺率众人迎先主,先主不敢当”。有两点理由可以证明先主不敢当。第一点理由是众人都劝说刘备接手徐州事务,刘备说了一句话:“袁术近在寿春,这个人家里四代人出了五个三公,天下的人都归心于他。您可以把徐州托付给他。”对此,孔融有一句话“袁术他不是忧国忘家的人。他的先人不过是墓中的一堆枯骨,不值得挂在心上”。这里的意思是“四代五公”是过去式,不可怕。第二点理由,见《三国志。陈群》传,其中有这样一段叙述:“当时陶谦病死,徐州的官员想迎纳刘备去做州牧。刘备想去,陈群劝刘备说:袁术的力量现在还很强大,您现在东去徐州,一定要和他争斗。如果吕布袭击将军的后路,将军即使能得到徐州,事情也一定不会成功。”刘备最终还是东去徐州,和袁术打了起来。吕布果然袭击了下邳,又派兵帮助袁术大败刘备,刘备十分后悔没有听从陈群的劝告。陈群是当年刘备任豫州刺史的别驾,由此可以看出刘备不是不想要徐州,而是十分想得到徐州。不要徐州不是出于“义”,而是害怕守不住。
三、刘备与吕布
徐州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再加上人口多,地方富裕,谁都想要。刘备来到徐州等于是坐到了火药桶上。先是吕布来了,吕布是在兖州被曹操打败后,无路可走时到徐州的。《三国演义》第十三回讲吕布到徐州,刘备认为吕布是当今英勇之士,出城三十里迎接,并打算把徐州让给吕布。其意思是突出刘备的至仁、至义、至信。而《三国志。吕布》传裴松之注引用《英雄记》的内容有这样的叙述“布见备,甚敬之……令妇向拜,酌酒饮食,名备为弟,备见布语言无常,外然之而内不悦”,由“外然之而内不悦”可知,刘备只是表面上与吕布应酬,而骨子里却看不上吕布。由此可知,刘备不会如《三国演义》叙述的那样要拱手让徐州于吕布。我们都知道吕布为人也不怎么地道,刘备让吕布屯军小沛是有恩于吕布,吕布却乘刘备与袁术交战时乘机端了刘备的徐州老窝。不过后来,吕布为刘备做了两件好事。一是刘备与袁术作战,最后落得无家可归,无粮可食,以至“吏士大小自相啖食”的悲惨景象。此时,刘备求救吕布,吕布接受了刘备的投降,让其驻军小沛。这是《三国志。先主传》的说法,而《三国演义》第十五回的说法是刘备引兵东取广陵,被袁术劫寨,折兵大半,回来时遇上吕布之使,邀请刘备回徐州。二是在袁术遣三万大军围攻刘备时,刘备处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向吕布求救。吕布化解了这次危机。那就是著名的辕门射戟的故事。可是后来,刘备又不安心小沛,在那里不断招兵买马,壮大自己的实力,又抢走了吕布托人买的战马。由此,吕布恼怒。吕布派高顺打败了刘备,并再次掳走了刘备的妻子儿女。后来曹操帮刘备打败吕布,并将吕布活捉去,吕布求刘备在曹操面前“发一言而相宽”。当曹操问刘备怎么处置吕布时,刘备回答说“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吗?”意思是说吕布反复无常,处死不足惜。吕布目视玄德,大呼:“是儿最无信者”。这段故事记叙在《三国演义》第十九回。《三国志。吕布》传也有同样的记载。
四、刘备与曹操
刘备与曹操的关系十分纠结。我这里主要讲赤壁之战前,刘备与曹操的关系。
刘备与曹操早就认识,《三国志.先主传》裴松之注《英雄记》讲:“灵帝末年,备尝在京师,后与曹公俱还沛国,募兵会众。会灵帝崩,天下大乱,备亦起军从讨董卓。”这里可以看出,刘备与曹操早年志同道合。后来,刘备被袁术、吕布打败后,曹操都出手相救,刘备先后两次投奔曹操。
第一次是“袁术来攻先主,先主拒之于盱眙、淮阴。曹公表先主为镇东将军,封宜城侯”。这是《三国志。先主传》的说法,这是曹操从道义上支持刘备。而《三国演义》第十四回据此演绎出“二虎夺食计”,企图借此计离间刘备与吕布的关系,让其火拼。此计不成又生出“驱虎逐狼计”,挑拨刘备与袁术的关系,企图借袁术的力量消灭刘备。这与《三国志。先主传》明显不同。《三国志。先主传》是“袁术来攻先主”,袁术是主动进攻,而《三国演义》是“却说袁术闻说刘备上表欲吞其州县”,是刘备主动进攻。如果真有此说法,就不会有曹操第二次、第三次相救刘备了。
曹操第二次相救,是刘备经吕布同意,驻扎在小沛,不但大肆扩军,还抢走了吕布的战马。由此恼怒了吕布,被吕布打败。逃到曹操那里。曹操不但没有采纳谋士处决刘备的建议,还厚待刘备,表荐刘备为“豫州牧”。以兵三千,粮万斛,使往豫州到任,并向东进攻吕布。这段故事,《三国志。先主传》与《三国演义》第十六回叙述的基本相同。
第三次是曹操帮助刘备打败了吕布后,刘备又回到了许昌曹操那里。《三国志。先主传》是这样记载的:“助先主围吕布于下邳,
喜欢解码三国英雄请大家收藏:(m.bhssujiao.com),看耽美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