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九”,《易经》是这样描述的:
“上九:亢龙有悔”,升腾到极限的龙因灾祸之困而悔恨。孔明先生在人生“见龙在田”的第二个阶段,就一飞冲天,引来很多怨恨,致使孔明先生这一时期,非常低沉也非常低调,心甘情愿地到刘备的左将军府里当差。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比较,大家就可以读出孔明先生此时的处境与戒惧。
第一个方面:对待关羽是前倨后恭。
赤壁之战,孔明是玩弄关羽于手掌之间。孔明主持作战会议,把关羽晾在一边。等分派已毕,关羽还不知干什么?其实,这是孔明先生的圈套:孔明先生对关羽说,华容道很重要,因为曹操战败后,必定从此道逃回北方。让你关将军守华容道,到时因你与曹操的关系,你会放走曹操。由此,逼着关羽立下军令状。后来,曹操果然从华容道逃回北方,果然是关羽放掉曹操。按军令状关羽当斩。由于刘备的求情,关羽留下了性命。但接下来,关羽的锐气就被孔明先生压下去了。这是孔明先生处在人生第二个阶段的所作所为。
孔明先生在人生的第三个阶段却没有了这股霸气,而是顺着关羽,甚至有点阿谀奉承。据《三国志.关羽》传记载:关羽听说马超前来投降刘备,因为关羽和马超不认识,便写信诸葛亮,问马超的才能可与谁相比。诸葛亮知道关羽不喜欢别人超过他,便写信告诉关羽,说马超文武兼备,气概雄武壮烈,超过常人,是一代豪杰,是黥布、彭越一类的人物,可以和张翼德并驾齐驱,然而赶不上您美髯公那样的飘逸俊伦啊。关羽的须髯很漂亮,所以诸葛亮这样恭维他。关羽看了来信后非常高兴,并传给宾客看。这是孔明先生处在人生的第三个阶段,处在人生的低谷。也许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但可以肯定的是,此时孔明已然很收敛,收敛到向关羽献媚的地步。
第二个方面:对待刘备的态度。
赤壁之战胜利后,孔明在刘备面前俨然是个老师,这一点前面交代过。到了益州后,也就说孔明先生人生的第三个阶段孔明也变得老实起来,不仅仅是老实,更多的是溜须拍马。孔明先生溜须拍马的手法很高明。他不是直接拍刘备的马屁,而是拍刘禅的马屁,通过拍刘禅的马屁来取悦刘备。如孔明先生在射援面前称赞刘禅,感叹刘禅“智量,甚大增修”,然后射援跑到刘备那里,将这一信息告诉刘备,刘备听后后受用,感叹说,“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刘备的感叹应验了孔明先生溜须拍马的高超。
第三个方面:对待法正的态度。
法正大权在握,杀死了几个诽谤他的人,为此,有人到孔明先生这儿来告状,希望孔明先生在刘备面前揭露此事,管一管法正的无法无天,不能让法正作威作福。孔明先生不但不愿意到刘备那儿揭露此事,反而劝这些来告状的人息祸。此事记载在《三国志.法正》传里。孔明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据我猜测,此时的法正正在势头上,是刘备的心腹的心腹,孔明不愿给自己找麻烦。
以上三个方面的事情,可以看出孔明先生的转变,此时的孔明先生真的做到了“亢龙有悔”。由于孔明先生在人生第三个阶段,也就说处于低谷时期,善于反省自己,,致使他躲过了人生的一劫,于是,才有了孔明先生人生的第四个阶段。
孔明先生人生的第四个阶段,有如乾卦的“九五”。
《易经》是这样描述“九五”的。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意思是说,龙飞腾在天空中,见到贵族王公最有利。
刘备死后,托孤于孔明先生,于是,孔明先生真的“一飞冲天”了。
孔明先生进入人生的第四个阶段,大权在握,一手遮天,是“在天”的“飞龙”。由于孔明先生经过人生第三阶段的磨练,少了点刚性,多了点柔性,有了些许的包容或容忍;少了点读书人的傲气,增添了些阿谀奉承官僚习气。前者如对待魏延。在西川第一次见到魏延,孔明先生认为魏延脑后有三根反骨,日后必反,因此极力主张处死魏延,是刘备制止了孔明的胡作非为,保住了魏延的性命。当年孔明先生要处死魏延是受制于刘备,杀不了魏延,刘备驾崩后,孔明先生对于魏延有生杀大权,却没有处死魏延,这是为什么?只是孔明先生掌权后,确实无人带兵,不能处死魏延,但也没有放松对魏延的管制。孔明先生一方面不断的给魏延加官进爵,让魏延官越做越大,而实际权力越来越小,以致魏延每每要带一万人单独行动都受到孔明先生的控制。这样用心虽然险恶,但相对于前者见面就要处死魏延,多少显得有些许包容与隐忍。尽管有些做作与虚伪,是从自身处境在考虑问题,但终究是变得有些圆滑。对于第二点,少了点读书人的傲气,多了点阿谀奉承的官僚习气,我们可以从孔明先生对待刘禅的态度可以看出其溜须拍马、两面三刀的面目。
孔明先生为了讨好刘备,说刘禅“智量,甚大增修”;
孔明先生为了表示自己英明,在《出师表》中教训刘禅“不要妄自菲薄”;
孔明先生为了笼络西川人士,在杜微面前,说刘禅“朝廷(主公)今年始十八,天姿仁敏,爱德下士”见
喜欢解码三国英雄请大家收藏:(m.bhssujiao.com),看耽美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