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观曹操,管理驾驭人才花样百出。如赤壁之战惨败后,曹操突然放声大哭起来,众人问曹操为什么放声大哭?曹操说哭郭奉孝饵。众谋士又问,为什么要哭郭奉孝耳?曹操说,要是郭奉孝在,他曹操不会有如此的惨败。在场的众谋士无不汗颜,这正是人家的手段,不指责任何人、不追究任何人的责任,但是每一个在场的谋士无不都因此内疚、不安、反省
第四、胆略不如曹操,机会失之交臂。
袁绍,上帝很垂青于他,一生中有很多难得的机会,可以使他功成名就,但因袁绍缺少胆略,这些机会都与之失之交臂。现在举两例说明。
第一例,《三国志.袁绍传》记载:“建安元年,太祖自东征备。田丰说绍袭太祖后,绍辞以子疾,不许。丰举杖击地曰,夫遭难遇之机,而以婴儿之病失其会,惜哉。”而对袁绍的表现,曹操早已了于指掌。《三国志.武帝纪》记载:“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等到曹操东征消灭刘备,回到官渡,袁绍还按兵不动。由此袁绍坐失消灭曹操的良机。
第二例,《三国演义》第三十四回写道,许攸叛离袁绍,投降曹操。一见面,许攸就对曹操说,吾曾教袁绍轻骑乘虚袭许昌,首尾相攻。曹操听了这话非常吃惊,并说,若袁绍用子言,吾事败矣。这是《三国演义》讲述的故事,不知真假。不过,也不是没有可能。一是许攸具备这样的战略眼光,二是当时确实具备这样的战机。其实不管真假几何,都没有意义,因为袁绍不具备这样的胆略,即使有再多的机会,袁绍也无法把握。
反观曹操,当许攸来降时,建议曹操偷袭袁绍在乌巢的粮仓时,对此,曹操的部下很多人怀疑许攸的计谋到底有几分可信时,曹操在荀攸、贾诩的劝说下,采纳了许攸建议,自将步骑五千人夜袭乌巢。天明时赶到乌巢,一把火烧毁了袁绍的乌巢粮仓。由此,袁绍面对曹操已是江河日下了。
第五、脑子不如曹操,国事、家事无法断定。
《三国志?袁绍传》记载:出长子谭为青州,沮授谏绍,必为祸始。绍不听,曰,“孤欲令诸儿各据一州。又以中子熙为幽州,甥高干为并州。”这样安排也无可厚非,让儿子、至亲各据一州,既可以使这些人得到锻炼,又将地方政权掌控在自己手里。但欠缺的是少子尚没有外派,这就留下了隐患。为什么不外派呢?因为袁绍“爱少子尚,貌美,欲以为后未显”。这样一来在袁绍集团内部就出现了裂痕,由一家分裂为两家。据《三国志?袁绍传》记载:审配、逢纪与辛评、郭图争权,“配、纪与尚比,平、图与谭比。”审配、逢纪与袁尚是一伙,走得近。辛评与郭图是一伙与袁谭走得近。众人又因为袁谭是长子打算立袁谭为继承人。审配担心、害怕袁谭一旦立为继承人而辛评等人会对他们不利,如是,审配、逢纪根据袁绍一向的意愿,他们两奉迎袁尚代理了袁绍的位置。袁谭赶回时,已无法继承权位了。由此袁绍的家族已一分为二了。袁尚与袁谭开始了火并。与其说是袁绍家族是被曹操打败的,还不如说,袁绍没有脑子,国事、家事无法断定导致内讧,以致鹬蚌相争,渔人得利,让曹操捡了个便宜。
反观曹操,有了袁绍的教训,曹操在曹丕与曹植之间摇摆不定之时痛下决心。并剪除了曹植的党羽,扶植,巩固了曹丕的太子地位,保证了权力的平稳过渡。
最后就倒在英雄脚下的英雄说几句题外话。袁绍本是个英雄,一个曾经令人崇拜的英雄,一个曾经打败过英雄的英雄,可是,最终却倒在了英雄的脚下。袁绍还是袁绍,可是一个曾经令人崇拜的英雄,曾经打败过英雄的英雄又为什么倒于英雄的脚下呢?这就应验了我们经常说的那句话,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强中自有强中手,袁绍相对韩馥、公孙瓒等是英雄,但袁绍相对于曹操就算不了英雄。这就告诉我们一条真理,人生也有止步的时候,人生也有走下坡路的时候,人生知道止步,这是智者所为。适可而止,止于至善。就是“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人生有走下坡路的时候,这是自然现象。当人生开始走下坡路时,就会出现下列怪现象,一是不知道止,二是不想止,三是忌讳止。这正像醉汉一样,当他没醉的时候,总是谦虚地拒绝别人好意地敬酒。当他已是醉醺醺的时候,不但无法拒绝别人的敬酒,而且乐意享受各种居心叵测的奉承
喜欢解码三国英雄请大家收藏:(m.bhssujiao.com),看耽美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