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好梦中杀人,这个故事出现在《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操恐人暗中谋害己身,常吩咐左右,吾好梦中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近前。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覆盖,操跃起,把剑斩之。复上床睡。半晌而起,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众以实对,操痛哭,命厚葬之。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作者在讲这个故事前提示,操恐人暗中谋害己身。“恐”说明曹操平常十分谨慎、小心。在那种风云诡谲的年代,曹操不得不提放。我们说明枪易挡,暗箭难防,就是这个道理。在战场上交锋,明火执仗,虽然危险,但是有备而来。而身边的侍卫,谁忠谁奸?良莠难分!曹操从自身的安全着想,制造一个这么恐怖的故事,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而世人对此解读为曹操阴险、歹毒、杀人成性似乎也有道理,不过全面分析曹操一生的所作所为似乎又有些冤枉。
说曹操不得已而为之,最少有两点理由。一是对以上所讲的对于近侍,谁忠谁奸是难以分辨的。知人知面难知心,要是这些近侍中有一人要谋害曹操或被人买通来刺杀曹操,那是十分方便的事。为了彻底预防这类事件的发生,曹操不得不制造这种恐怖故事来警告身边的侍卫。其二,是身边的教训,提醒曹操不得不这样做。张邈早年也是位英雄人物,早年还是曹操的好友。后来,背叛了曹操,投靠袁术,不明不白地被部下整死了。张扬当年也是一位风云人物,一不小心被他的部下杨丑弄死了,杨丑后来又被张扬的部下眭固弄死了。这些血淋淋的惨剧就发生在曹操的身边。曹操这个极其敏感的奸雄,不得不制造些恐怖故事来恐吓身边的侍卫、部属,以防卫自身。
除了《三国演义》中流传下来的梦中杀人的故事,曹操还有心动杀人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内容大概是这样的。曹操对人说,谁要是想谋杀我,我就会出现心跳。他对身边的一个侍从说,你身上带着刀来到我身边,我就说心跳得利害,然后把你捉住。假如对你进行体罚,你不要说出是我让你这么干的。这样,我一定会厚赏你。这个侍从自然照办,预先没有感到害怕,结果被杀。这个侍从至死也不明白这是为什么,但曹操身边的人都以为这曹操真神,想暗害曹操的人,由此不敢轻易下手。
这些故事都散见于其它历史文献之中,陈寿的《三国志》没有记载。陈寿不写入《三国志》,至少可以看出两点。其一是这些故事可信度不高,其二是站在史学的角度看,这些资料的价值不大。这两个故事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刻画曹操漠视生命,视生命为草芥,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恶魔。不过从曹操的一生中的所作所为来看,似乎这样的结论也不十分确切,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曹操是一个对社会永远充满敬畏的人。
曹操不敢加害于刘备就是因为敬畏社会。刘备是曹操极力想置于死地的人,而却又不敢轻易对其下手。
曹操知道,刘备是一个英雄人物,是其日后竞争天下的强硬对手。曹操每时每刻都想置刘备于死地,就是不敢下手。《三国演义》第十六回这样讲述,“荀彧入见曰,‘刘备英雄也,今不早图,后必为患。’操不答,彧出,郭嘉入,操曰,‘荀彧劝我杀玄德,当如何?’嘉曰,‘不可。主公兴义兵,为百姓除暴,惟仗信义,以招俊杰,犹惧其不来,今玄德素有英雄之名,因困穷来投,若杀之,是害贤也,天下智谋之士闻而自疑,将裹足不前,主公谁与定天下乎?夫除一人之患,以阻四海之望,安危之机,不可不察。’操大喜曰,‘君言正合吾心。’次日,即表见刘备领豫州牧。程昱谏曰,‘刘备终不为人之下,不如早图之。’操曰,‘方今正用英雄之时,不可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此郭奉孝与吾有同见也。’遂不听昱言,以兵三千,粮万斛送与玄德,使往豫州到任。”刘备是曹操争天下的强劲对手,曹操是必须置刘备于死地而后快。但曹操为天下计,曹操不但没有加害刘备,反而给刘备补充兵员,粮饷,还给刘备加官进爵,赐封领地。
祢衡是曹操想杀而没有杀的一个读书人,这样一个读书人却被黄祖曲杀了。祢衡想着法子侮辱曹操,曹操原本想处死祢衡,但曹操从社会大局上看问题,认为祢衡徒有虚名,杀了这样一个徒有虚名的人,会坏了自己思贤若渴的好名声。留着这么一个人也不影响自己事业的成败,所以,尽管祢衡想着法儿侮辱曹操,曹操也没有杀他。而是将祢衡送到荆州,结果让黄祖杀了。
以上两个故事都表明曹操对社会充满敬畏,做任何事情注意考虑社会成本,考虑是否有益于自己的事业发展。
二、对民心充满畏惧。
曹操不想夺皇位也许只是猜测,曹操终其一生也没有取汉献帝而代之,也许有自己的顾忌。这顾忌就是天下民心。《三国演义》第二十回这样讲述:“谋士程昱对曹操说,‘今明公威名日盛,何不乘此时行王霸之事?’操曰,‘朝廷股肱甚多,吾当请天子田猎以观动静。’”按《三国演义》的这种说法,曹操是有篡位之心的,只因朝廷股肱太多而不敢。
《三国演义》第二十四回却说曹操见了衣带诏,与众谋士商议,欲废却汉献帝,更择有德者立之。程昱谏曰,“明公所以能威震四方,号令天下者,以奉汉家名号故也。今诸侯未平
喜欢解码三国英雄请大家收藏:(m.bhssujiao.com),看耽美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